轉載於 能力雜誌


去中心化‧集體創造‧可混搭性 Web2.0新網路文藝復興


=能力雜誌 更新日期:2007-03-04 記者:黃麗秋


Web2.0讓蕭條許久的網路經濟露出一絲曙光。這一切歸功於網路經營者敞開心胸將創作權交到使用者手上,讓網友樂於透過分享、互動貢獻集體智慧,刺激網站呈現如繁花盛開多樣貌。如此作法,與其說是技術革命,不如說是開啟新網路文藝復興,從Web2.0社群經營以及部落格所帶動的創意與活力,將是未來左右網路能否突破達康夢魘的重要關鍵。

過去這兩年的科技發展很有看頭,任天堂(Nintendo)發明一種用魔法搖桿控制的電玩;矽谷有家公司推出油門加速後,速度可媲美法拉利的電動車;微軟(Microsoft)的新作業系統Vista終於推出……。但這些科技新玩意,都抵不過由Myspace(音樂交流網站)、Youtube(影片交流網站)、Wokipedia(維基百科,可由使用者加以編輯內容)、Flickr(照片交流網站)等所建構而成WEB2.0的網絡魅力。於是進入Web2.0時代,一位部落客典型一天的寫照就是:利用Google搜尋資料;到Flickr或無名小站看照片;上上Drudgereport看政治八卦;再到Meebo或尋夢園聊天認識新朋友;心血來潮上Weeworld網站幫自己做個卡通造型。請注意,網友種種的創作、訂閱、轉載資訊的動作,顯示出「網站」一詞不是空洞的名詞,而是真實地貼近你我的生活、與個人需求緊密相連的動詞。誠如ebay創辦人皮耶.歐密德爾所云:「Web2.0就是一種幫助大家工作,分享、互助的工具,這個理論是以『人性本善』為出發點,所以結合眾人之力所產生的東西也一定是好的,世界會因此而改變。」網路世界真的正在改變了。Youtube網站累積播送超過一億支短片,使用者每天持續上傳7萬支影片,內容包羅萬象:名人大出洋相、香港公車上罵人的大叔、討喜的小貓以及許許多多的曼陀珠被丟進健怡可樂裡(網站上著名的實驗影片,曼陀珠丟進健怡可樂會引發可樂噴泉的奇觀),包括讓美國參議員喬治‧艾倫(Joe Alan)因種族歧視而競選失利的猴子說法,數不清影片在網站上流傳,隨之而來的是數億美元的廣告進帳以及受到Google關愛眼神。每一天全世界新增10萬個部落格(Blog),平均每1.15秒就會多一個新;2006年全球部落格超過34000萬,全世界平均每小時有5萬篇新文章在部落格出現。在國外,甚至超過半數的美國網友認為,部落格跟傳統媒體權力一樣大,最著名莫過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(CBS)的老牌主播丹拉瑟(Dan Rather)報導「小布希逃兵事件」時,卻遭部落客揭發他的爆料文件不實。部落客發揮驚人的查證功能,比對時序及疑點……終於讓丹拉瑟承認自己查證不實,而黯然辭職;在台灣,部落格儼然成為栽培未來之星的甲子學園。無名小站、尋夢園、愛情公寓,他們創造新奇好點子,獲得網友的青睞,贏得企業贊助成名的第一桶金。他們的故事,讓台灣超過60%的網路使用者積極擁有自己的部落格。WEB2.0實現WEB1.0在15年前許下的承諾,那就是:每個人都不須得到任何人的許可,就可以自由地開發某項服務,甚至參與網路整體的發展,全新的服務將一一被開發出來,網路世界就憑藉著這種反覆的進化,達到自我繁衍的效果。

網友即智慧 新網路文藝復興

也許你會問,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。經歷網路泡沫化後,談網色變依舊充斥周遭。但是儘管網路名稱沒變,內容卻已經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。WEB2.0最先是由O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奧萊禮(Tim OReilly )提出,標示著自2001年網絡泡沫化後逐漸興起的網站營運模式。與過往大不相同,網站經營者不是賣商品而是服務,他們將網站視為平台,從網友連結的當下,即開闢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大門最重要的是,使用者的角色地位將被置放在最核心的地位,可以主宰生產、掌控資料權力。相較於WEB1.0的時代,利基的天平顯然是偏向WEB2.0。在這時代,撥接窄頻退位,高速寬頻使用人口數不斷創新、網路e世代成長為具有購買的消費族群、而且皆為重度使用者、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愈來愈成熟、第三方付費平台機制早已確立、即時通訊工具發達。種種環境轉變,改寫網路使用定義。WEB2.0啟動的第一種革命是由單向轉為雙向共同創作。網路創作並非這時代的產物,過去也曾造就不少的諸如:痞子蔡、九把刀等網路作家,但是作家創作網路小說是一種由無到有的歷程,儘管載體從紙本轉移到電子,不變的是需要完整的架構、瑰麗辭藻的寫作功力等;部落格雖本質上屬於創作,但卻是類似日記的個人網頁連結方式存在。意思是在網路上看到有趣的網頁後張貼連結,並記錄下感想。要每天無中生有,像寫日記一樣地生出網頁內容,對一般網友可能有困難,不過若是與人分享「網路上有趣的東西」大幅降低創作門檻,刺激新格誕生。同樣的,部落格的趣味與意義,來自世界上數不清的有趣的人,一直缺乏表現的機會,現在卻有了閒暇時可以一展身手的管道。如果他們恰巧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,抱持著「我也來做做看」的輕鬆態度參與創作並分享資料,佐以貼文採用固定網址與RSS工具的發達,將激勵這群創作高手,從「反正寫了也不會有人看」潛在創作意識轉變為「只要寫出來就一定能夠傳達出去」心態,促使部落格人氣繁衍,形成良性的循環。第二種革命是需求引發創新的社會網絡。WEB2.0名詞喊得震天嘎響之前,其實目前知名文章、照片、音樂網站即存在。他們可能甚至還摸不清WEB2.0的輪廓是什麼,但卻在市場的露出需求時,就伸手做個網站,等到趨勢風生水起,理論派進駐,他們早已做了好幾年,累積社群人數爆天量。像是Youtube的創辦人之一陳士駿坦言,當年創辦網站時想法很簡單,就是因為要上傳有趣的、有紀念價值的影片給朋友很麻煩,所幸自己動手做。他們寫出一套電腦程式,由於自己有此需求編寫程式時,會先設想播放程式介面要清楚一目了然,簡單容易上手,讓5歲到80歲的網友都會使用,再者是要避免對方需要下載任何播放軟體,可以使用任何一台電腦的網路瀏覽器直接點選直接看。相同的想法也在Myspace網站,創辦人湯姆‧安德斯(Tom Anders)與查理士‧迪沃夫(Chirs DeWolf),感受到青少年蓬勃的創意與青春無敵,卻少了秀自己的場所,於是建立可以將自己創作的音樂檔、照片、日記、影片分享的網站,成為次世代文化與流行的匯集;Friendster的網站創辦人,則發現可以用六度理論幫網友建立人脈;Wokipedia更異想天開,而且真正做到。創辦人吉米‧威爾斯(Jimmy Wales)顛覆由專家掌控的觀點,讓網路族加入線上百科全書的註解工作。這些將不同資訊與服務混合體發展出的網站,不僅是好用的網路工具,網友也在蓬勃發展的社群中,盡情創作並分享資訊。愈多人使用網站就愈精彩,而且使用人數不斷增加,這種自我加強的群體合作模式,因需求讓他們凝聚高度的共識,形成小眾大能量,造就產業價值鏈的大創新。第三種革命屬於對抗主流的文化範疇。網友對於主流媒體感到不耐煩,以往閱聽人只能從這類媒體得到填鴨式八卦,被動接受新知。什麼是真相?過去真相是由主流媒體編輯台所主導,由於專業分工過度,在報章上寫文章、在雜誌上發表評論、製播電影在電影院播放已成為少數人的特權,而這種文化已經出現衝擊。人們要來了解來自伊拉克、黎巴嫩以及蘇丹達戰爭真實現況,那些未經事先過濾的影像或者報導,不是出自採訪記者之手,而是在那作戰的士兵,以及在哪裡生活的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oceanteller 的頭像
    oceanteller

    oceanteller

    oceantel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